声明

本文是学习GB-T 17317-2011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.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,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,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

1 范围

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原种生产技术要求。

本标准适用于小麦原种生产。
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

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
GB/T 3543(所有部分)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

GB 4404.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:禾谷类

3 术语和定义
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

3.1

育种家种子 breeder's seed

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、特征特性一致的品种或亲本组合的最初一批种子。

3.2

basic seed

按本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。

4 原种生产

4.1 采用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

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稀播于原种圃生产原种,在分檗、起身、拔节、抽穗和成熟等关键阶段分别进行纯

度鉴定,严格拔除杂株,并携出田外。

4.2 采用三圃制生产原种

4.2.1 单株(穗)选择

4.2.1.1 材料来源

原种圃、入选的株(穗)行圃和株(穗)系圃、种子繁殖田。

4.2.1.2 选择标准

植株性状、穗部性状、生育期、抗病性、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符合原品种特征特性。

GB/T 17317—2011

4.2.1.3 田间选择

4.2.1.3.1 株(穗)选

株选分两步进行,抽穗至灌浆阶段根据株型、株高、叶型、叶相、叶色、抗病性和抽穗期等进行初选,
做好标记。成熟阶段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、抗病性、抗逆性和成熟期等进行复选。穗选在成熟

阶段根据上述综合性状只进行一次选择。

4.2.1.3.2 选择数量

冬麦区每公顷株(穗)行圃约需4500株或15000穗,春麦区的选择数量可适当增多。田间初选时
应考虑到复选、决选和其他损失,适当留有余地。

4.2.1.4 室内考种

对入选单株(穗)分株(穗)脱粒、考种(参见第5章),中选单株(穗)按株(穗)编号保存。

4.2.2 株(穗)行圃

4.2.2.1 播种

将入选单株(穗)的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(穗)分行种植,建立株(穗)行圃。

采用单粒点播或稀条播,行距20 cm~30 cm,株距4 cm~6cm,
排间留有走道。每隔一定数量株 (穗)行设一对照。株(穗)行圃四周设保护行和25
m 以上隔离区。对照和保护行均采用同一品种的原

种。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,按图种植,编号插牌。

4.2.2.2 田间观察记载、鉴定

遵照附录 A 的规定。

在苗期、抽穗和成熟等关键生育阶段对主要性状进行观察记载,同时对每个株(穗)行的典型性、整

齐度和性状优劣进行比较鉴定,及时淘汰典型性不符合标准、有分离或发生明显变异的株(穗)行。

a) 幼苗阶段:鉴定幼苗生长习性、叶色、抗病性、耐寒性等;

b) 抽穗阶段:鉴定株型、叶型、抗病性和抽穗期等;

c)
成熟阶段:鉴定株高、穗部性状、整齐度、抗病性、抗倒伏性、落黄性和成熟期等。对不同时期发
生的病虫害、倒伏等要记明程度和原因。

4.2.2.3 收获

入选株(穗)行分别收获、脱粒,并进行室内考种(参见第5章)。

4.2.3 株(穗)系圃

4.2.3.1 播种

将入选的株(穗)行种子,按株(穗)行分区种植,建立株(穗)系圃。

每个株(穗)行的种子播一小区,小区面积相同,顺序排列,每隔一定数量小区设一对照,排间留有走
道,区间有间距,等播量、等行距稀条播。株(穗)系圃四周设保护行和25m
以上的隔离区。对照和保护

行均采用同一品种的原种。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,按图种植,编号插牌。

4.2.3.2 田间观察记载、鉴定

4.2.2.2 。

GB/T 17317—2011

4.2.3.3 收获

入选株(穗)系分区收获、计产,要求产量与邻近对照相当,并进行室内考种(参见第5章)。

4.2.4 原种圃

将入选株(穗)系的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,在抽穗和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,严格拔除杂株并

携出田外。及时收获,妥善保管。

4.3 采用两圃制生产原种

4.3.1 单株(穗)选择

同4.2.1。

4.3.2 株(穗)行圃

同4.2.2。

4.3.3 原种圃

将入选株(穗)行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,其他步骤同4.2.4。

4.4 采用株系循环法生产原种

从育种家种子、原种圃或入选的株系圃中选择典型单株,建立不少于500个株行的株行圃,分别在
苗期、抽穗期、成熟期进行田间观察记载,淘汰不典型株行,从每个入选株行中选择5株~10株典型株,
以备下年继续种成不少于500个株行的株行圃,所有入选株行的剩余植株混收用于原种生产,依此

循环。

5 室内考种

5.1 田间入选的单株(穗)材料

考查穗型、芒、护颖、粒形、粒色、粒质、籽粒饱满度七个项目,有一项不合格即行淘汰。

5.2 田间入选的株(穗)行材料

考查粒型、粒色、籽粒饱满度和粒质四个项目。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,分别称重。

5.3 田间入选的株(穗)系材料

分区取样进行考种。考查项目在5.2基础上,增加千粒重和容重的测定。综合评价,决定取舍。

6 田间管理

6.1
原种生产应选择地势平坦、土质良好、排灌方便、前茬一致、地力均匀、无检疫性病虫草的地块,并
注意轮作倒茬,禁施麦秸肥,避免造成混杂。

6.2
播种前做好种子精选、晾晒和药剂处理。精细整地,合理施肥,适时播种,确保苗全、齐、匀、壮。

6.3 各项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要合理、及时和一致。

GB/T 17317—2011

7 种子收获、保管和检验

7.1
入选的株(穗)行、系和原种圃收获后,应在专场及时脱粒、晾晒。在收获、运输、晾晒和脱粒等过程
中,严防机械混杂。

7.2
脱粒后将入选的种子分别装入种子袋,袋内外附标签,并根据田间排列号码,按顺序挂藏。

7.3
储藏种子水分不超过13%,入储前需进行药剂熏蒸处理,防止虫蛀和霉变。风干(挂藏)室或仓库
要专人负责,储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,注意储藏质量检查,搞好防杂、防鼠雀危害等工作。

7.4 原种生产单位根据GB/T 3543(所有部分)和GB4404.1 对原种进行检验。

8 种子生产档案

建立原种生产档案,包括种子来源、生产时间、地点和数量、种子检验等资料。

GB/T 17317—2011

A

(规范性附录)

小麦原种生产调查记载

A.1 生育时期

A.1.1 出苗期

全区50%以上幼苗胚芽鞘露出地面1cm 时的日期(以"月/日"表示,以下均同)。

A.1.2 抽穗期

全区50%以上麦穗顶端的小穗(不含芒)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。

A.1.3 成熟期

麦穗变黄,全区有75%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,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,手捏不变

形,用指甲不易划破时的日期。

A.2 植物学特征

A.2.1 幼苗生长习性

出苗后45 d 左右(春麦区35 d)
调查,分为三类,"1"匍匐、"2"半匍匐、"3"直立。

A.2.2 株型

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垂直夹角分为三类:"1"紧凑:小于15°;"3"松散:大于30°;"2"中等:介于

"1"和"2"之间。

A.2.3

拔节后调查记载,分为深绿、绿和浅绿三种,蜡粉多的品种可记为"蓝绿"。

A.2.4 株高

地面至穗顶(不含芒)的高度,以"cm" 表示。

A.2.5

一般划分五类。芒长40 mm 以上为长芒;穗的上下均有芒,芒长40 mm
以下为短芒;芒的基部膨 大弯曲为曲芒;麦穗顶部小穗有少数短芒(5 mm
以下),下部无芒为顶芒;完全无芒或极短(3 mm 以 下 )

为无芒。

A.2.6

分白(黄)、红、黑三种。

A.2.7 护颖颜色

分白(黄)、红、紫、黑四种。

GB/T 17317—2011

A.2.8 穗型

划分为六类。穗子两端尖、中部稍大为纺锤形;穗子上、中、下正面和侧面基本一致为长方形;穗部
下大、上小为圆锥形;穗子上大、下小、上部小穗着生紧密,呈大头状为棍棒形;穗短、中部宽、两端稍小为

椭圆形;小穗分枝为分枝形。

A.2.9 穗长

主穗基部小穗节至顶端(不含芒)的长度,以"cm" 表示。

A.2.10 粒形

分长圆、椭圆、卵圆和圆形四种。

A.2.11 粒色

分白、红、蓝、紫四种,淡黄色归入白粒。

A.2.12 籽粒饱满度

分为五级,饱满、较饱、中等、欠饱和瘪。

A.3 生物学特性

A.3.1 生长势

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,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拔节、拔节至齐穗、齐穗至成熟记载,分强、中、弱

三级。

A.3.2 植株整齐度

分三级,整齐(主茎与分蘖株高相差不足10%);中等(株高相差10%~20%);不整齐(株高相差

20%以上)。

A.3.3 耐寒性

地上部分冻害:冬麦区分越冬、春季两阶段记载,春麦区分前期、后期两阶段记载,分五级。"1"无冻
害;"2"叶尖受冻发黄干枯;"3"叶片冻死一半,但基部仍有绿色;"4"地上部分枯萎或部分分蘖冻死;"5"

地上全部枯萎,植株或大部分分蘖冻死。抽穗后注意对穗部冻害的观察记载。

A.3.4 倒伏性

分五级,"1"未倒;"2"倒伏轻微,与地面角度大于70°;"3"中度倒伏,与地面角度为55°~70°;"4"倒

伏较重,与地面角度为40°~55°,"5"倒伏严重,与地面角度在40°以下。

A.3.5 病虫害

依据受害程度,目测分1、2、3、4、5由轻到重五级。

A.3.6 落黄性

根据穗、茎、叶落黄情况分三级,以好、中、差表示。

style="width:3.09333in" />

GB/T 17317—2011

A.4 经济性状

A.4.1 穗粒数

单穗实际粒数或单株每穗平均结实粒数。

A.4.2 千粒重

以晒干(含水量≤13%)、扬净的籽粒为标准,随机取两份1000粒种子,分别称重,取其平均值,以

"g"表示。如两次误差超过1 g 时,则需重新数1000粒称量。

A.4.3 粒质

分角质、半角质、粉质三级,用小刀横切断籽粒,观察断面,角质率超过70%为角质,小于30%为粉

质,介于两者之间为半角质。

A.4.4 产量(kg/hm²)

A.4.4.1 实际产量

按实收面积和产量折算成每公顷产量。

A.4.4.2 理论产量

根据产量构成因素每公顷穗数、穗粒数和千粒重推算。

style="width:4.17342in;height:1.85328in" />

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

国 家 标 准

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

GB/T 17317—2011

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

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(100013)

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(100045)

网址:www.gb168.cn

服务热线:010-68522006

2012年3月第一版

style="width:0.13342in;height:0.1067in" />

书号:155066 ·1-44394

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

延伸阅读

更多内容 可以 GB-T 17317-2011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. 进一步学习

联系我们

DB13-T 5788-2023 张北马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河北省.pdf